鲁西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为菏泽学院校级科研平台,成立于2016年,为学院第一批科研平台,研究中心现有专职、兼职研究人员20人,中心成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鲁西南非物质文遗产项目的研究、非遗项目植入课堂、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工作的开展。
菏泽是乃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,历史上曾是通往中原的交通要冲,文化交流频繁,各种民族习俗精彩纷呈。菏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,国家级非遗项目有32项,居全国地级市前列,国家级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量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深入研讨非遗文化,积极发掘其中优秀成分的时代价值,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,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。研究中心努力开创科研新格局,引领全校非遗文化研究走向深入,取得了丰硕的成绩。中心不仅深入发掘美术学院校内科研潜力,而且聘请了非遗传承人进校园,开展非遗项目教学和项目展演,穆绪建、李双虎、陈素景、王锡金、杨秀玲、赵东民、陈旭升等十多位非遗传承人为研究中心客座教授,这些传承人为基地带来了开阔的研究视野,以此形成了非遗文化立体科研格局。
研究中心成员先后建设有1个省级研究基地“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”,2个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基“曹州面人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”、“牡丹传说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”。研究中心成员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1项:市厅级项目有16项。出版专著6部,发表论文30余篇。
鲁西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非遗植入课堂的实践探索,非遗项目在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专题、牡丹文创产品设计”、毕业设计、毕业论文等课程中的实践探索,力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课程深度融合,实现传统文化的“创造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