湘西的夏日山水风
——湘西山水绘画艺术随笔
侯卫国
北宋郭熙曾在《林泉高致》中这样拟人化山的景象:“春山淡冶而如笑,夏山苍翠而欲滴”,久居平原,终能在盛夏去湘西体会一下那里的山水风情。
相对于大汗淋漓的平原夏日,山中的气候更为怡人,所以在中国文化中,对夏日山水的喜爱,慢慢从生活方式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,最终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。李白《夏日山中》诗云:“懒摇白羽扇,裸袒青林中。脱巾挂石壁,楼顶洒松风。”诗人如此,中国更有许多精湛的画家描绘盛夏的山水风景,五代的董源的传世画作中,《潇湘图》、《夏山图》、《夏景山口待渡图》均描绘了夏日的江南山水。近现代的名家中,张大千、黄宾虹、傅抱石等均有大批力作描绘苍翠的夏日山水。

师法古人,今夏与诸同行共赴湘西的山水之间,摈弃空调、风扇诸物,摘巾坦胸,感悟前人的心怀情致,感悟山水之间的一树一木、一点一滴的神韵,共同研讨学习画技,实乃人生之幸事。

首站张家界,映入眼帘的与江南的青山绿水又截然不同,山势陡险峻拔,景色雄奇壮丽,阔叶林苍郁,清泉蜿蜒,构成一幅幅自然山水景观,一处一景,人在画中,极舒胸中之情意。张家界的山,峰高,岭险,一根根山像是一根根柱子,又像是刀削斧剁一般。陡峰林立,沟壑纵横,雄壮的石林或如刀枪剑戟攒刺青天。称张家界奇峰三千,秀水八百,一点都不为过,满目皆风景。山是拔地而起,峰峻石奇,或玲珑秀丽,或峥嵘可怖,或平展如台,或劲瘦似剑。而且是峰外有峰,峰中有峰,峰上看峰,一峰更比一峰美。人在山上,见天不见地,人在山下,见山不见天。好一副奇险的山水,只可惜三天的光阴太短,只可惜画幅的尺寸永远装不下完整的张家界的耸拔的山川。
油画《张家界晨雾》
心头尚未放下张家界的奇峰秀水,有着千年历史的凤凰古镇的画卷又在眼前铺展开来,从这里走出去的文学巨匠沈从文先生对凤凰有这样一段描述:“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,当可有黔北、川东(今为渝东南)、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,发现一个名为“镇竿”的小点,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,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,在那城市里,安顿下三五千人口”这就是凤凰古城。


钢笔画《古城凤凰》 钢笔画《吊脚楼(二)》

油 画《风声水起》
沱江河是古城凤凰的母亲河,她依着城墙缓缓流淌,世世代代哺育着古城儿女,顺水而下,穿过虹桥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便展现于眼前:万寿宫、万名塔、夺翠楼……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悠然而生。 刚刚发过大水的凤凰,在我们面前还原出来了他原生态的面貌,沱江水冲走了凤凰的浮世铅华,只留下沿沱江边而建的吊脚楼群细脚伶仃的立在沱江里,象一幅永不回来的风景。静坐在江边,摹写凤凰古城的的秀美英姿,刻写吊脚楼那细致的纹理,耳畔依然滂沱的沱江水仍然絮絮在述说着这个湘西古城千年的故事,真的盼望时光停驻在这永远的刹那。
钢笔画《吊脚楼(一)》
再次卷起未干的画卷,来到此行的最后一站,天下鼓乡德夯苗寨。 德夯,苗语为“美丽的峡谷”。耳畔尚未听到热情的苗族鼓乐,眼睛就已经被峡谷里这秀美的山村风光而吸引的目不暇接,好一种悠闲的生活,与天为伴,与山为邻,悠然避世,好一副逍遥求道的桃花源境,静静的绿树,低矮的木屋,满眼苍翠之中又闪过点点的色彩,靓丽的苗家妹子在律动他们飞扬的青春。山泉汇聚的溪流在山影叠翠中闪过,轻灵如同女子般,把峰林石壁掩映的如同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,挥毫泼墨,一抒胸意,只希望画卷中能帮我留住这永远的风景。
此行归来,心中感慨万千,只叹画技有限,无法真正描绘那极致的风情。耳边还不时响起优美动听的土家山歌,眼前再次闪过热情奔放的苗家舞蹈,美丽的自然风景仿佛仍然在眼前——奇峰竞拔,芳林争茂;山花吐艳,流水欢歌。终于明白了琼瑶当年为什么发出如此之感慨:“四十年了,我漂泊流浪,辗转着千头万绪的乡愁,这次在家乡的大山深处,算是得到了解脱。”